國慶小長假期間,各地旅游大爆發,國內出游人數8.26億人次,同比增長71.3%;出游熱了,樓市相應有所冷靜,僅部分核心城市成交較為亮眼。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國慶假期期間(9月29日-10月6日),35個代表城市日均成交面積較去年國慶假期(10月1日-7日)及2019年假期下降兩成左右。
“假期各地推盤積極性提升,企業加大項目優惠力度,項目到訪量較節前有所增加,但在假期出游及市場信心尚未明顯修復下,城市及區域間分化仍較嚴重,除核心城市或成熟區域樓市熱度較高外,整體成交量表現一般。”上述研究院表示。
(資料圖)
具體來看,國慶各地樓市表現不一,上海、廣州在樓盤供應端帶動下情緒回升,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相對平穩,武漢、蘇州、天津等地則在房交會帶動下較為活躍。
一線城市中,上海市場表現最突出,2023年國慶假期成交面積12.3萬平方米,較2022年國慶假期日均成交增長159%,較2019年國慶期間日均成交增長745%。小長假上海共有十二盤取證認購,其中五盤觸發積分,且認購比例均在200%以上。
北京樓市自新政落地以來,發生了明顯變化。北京房地產業協會官方公益平臺“京房字”表示,9月北京二手住宅網簽量達到14261套,環比8月上漲了30.1%,是3月以來二手房成交量首次明顯回升;新房方面,9月北京新建商品房成交10727套,環比8月上漲9.8%。
二手房市場表現最顯著,新政落地后,北京二手房咨詢量、帶看量有所提升,帶看量以之前看過房的客戶為主,同時成交量也明顯增加,買房業主多是之前已經鎖定小區和房源的客戶,前期一直在等待和觀望政策走向,在政策落地之后快速出手。
不過,經過這波熱銷后,北京樓市的火熱氣氛有所穩定。國慶期間,北京多個項目推出折扣、優惠、特價房源等優惠活動,但促銷力度整體較小,以一口價立減、買房抽手機等活動為主;成交面積1.8萬平方米,較2022年假期降低31%。
中指研究院表示,9月初新政實施后,北京一部分購房需求集中釋放,短期推高了北京新房、二手房的成交量,隨著需求釋放動能減弱,9月后兩周成交量明顯下降。國慶假期,市場表現較穩定,換房需求的入市及推盤的增加有望帶動新房市場好轉,但購房者對北京繼續優化調控政策的預期較強,或造成觀望情緒延續。
廣深樓市情況也較為分化。國慶期間,廣州新房市場成交有所回升,網簽商品住宅15.7萬平方米,較2022年同期日均增加13.2%。深圳雖然開發商加大推貨力度,但成交并未明顯上升,成交面積3.5萬平方米,較2022年同期日均減少68%。“假期僅少數網紅樓盤熱銷,大部分售樓處并沒有出現火熱的看房景象,市場觀望情緒依然濃厚。”
廣東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發文表示,今年的“十一樓市”和往年不一樣,比如新盤推盤量明顯增加,“一口價”房源非常普遍,看房的比買房的多。其中,“一口價”房源明顯低于新推盤的平均售價,甚至低于該批次房源當初的開盤價。
在他看來,當下樓市出現了“等政策式的需求延滯”,比如假期深圳樓市人氣也很旺,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更加明顯,新盤普遍折扣式營銷更加劇了這一態勢。這種心態背后,其實是“調控政策刺激-需求跑步入市-房價出現上漲”的舊思維在作怪,即如果房價不漲,那就不會買房,等等再說;思維的另一面,是認為政策不達預期。
李宇嘉認為,樓市過去20年(2001-2021年)一直“單邊上漲”,且每有下跌時就迫不及待地將其拉起來,從而導致“政策市”、政策不允許下跌的頑固預期。但事實上,政策空間在收窄和觸頂,邊際效果在減弱;對購房者來說,即便開發商有優惠,“一口價”房源降價50萬,但房價還很高,這就是當前樓市的困局。
今年以來,中央及地方各層面,都在積極提振樓市,9月政策頻次達去年四季度以來單月最高水平,涉及取消限購、優化限購、優化限貸、取消限售、優化限價等方面。目前,首套住房“認房不認貸”政策,全國基本已執行;首套、二套首付比例也在下降。
展望后市,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為,未來需求端、供應端政策均有優化空間,需求端如核心城市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購、優化普宅標準等,供應端如支持房企盤活存量資產、支持盤活存量閑置地塊、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等。
“預計四季度降幅逐步收窄,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低于13億平米;若短期政策優化到位,城中村改造系列措施快速落地,預計2024上半年市場完成筑底。”她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