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地方銀行發文,對個人按揭貸款、個人線上抵押貸(消費)提前還款補償金收費標準進行調整,今年11月1日起,提前還款補償金收取具體以貸款合同中約定為準,補償金比例為提前還款本金金額的1%。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因為類似的“補償金”在貸款合同中已經是注明了的,類似于違約金,提前還貸也算是“違約”。只是各家銀行對于提前還款是否收取補償金或違約金,以及收費標準等相關規定不盡相同。
(相關資料圖)
有些銀行提前還款不收取這些費用,只需償還貸款本金及資金占用期間利息即可;有些銀行則規定,在放款后的一定期限內提前還款,會加收數月利息,或按照提前還款本金金額收取一定比例的違約金。
為什么要收這筆錢?因為一個長期優質貸款項目中途斷掉了,生息資金的使用成本增加了,對于銀行來說肯定是不樂意的。
于是很多人把“補償金”與前段時間爛尾樓業主強制斷供聯系到了一起。
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么幾乎所有銀行都將房貸當作最優質貸款項目的真正原因:如果按照合同還本付息,則貸款購房者20年所還本息總額基本是本金的兩倍左右,銀行“躺賺”;如果貸款購房者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償還房貸,則房屋歸銀行所有,抵押的不動產加上前期償還的利息本金銀行也穩賺;如果貸款購房者因為各種原因提前償還房貸,前期償還的利息本金加上“補償金”,銀行也不會虧。
那么,目前國內銀行的房貸占比規模究竟是怎樣的呢?
截止2021年年底,在銀行的貸款總規模結構中,個人住房貸款占比最高的是建設銀行,在18.76萬億元的貸款總額中房貸就有6.39萬億元,總比超過了34%。不少股份行的房貸占比也超過了20%,興業銀行房貸占比超過了25%,是股份行里最高的,招行房貸占比超過了24.6%,交行房貸占比達到了22.7%。
也就是說,很多商業銀行兩成以上的貸款是房貸,因此前段時間出現斷供風波時,銀行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雖然很多銀行及時公告了斷供貸款在整個房貸中的占比情況,但市場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房地產市場順風順水的時候,房貸是個“香餑餑”,銀行橫豎都賺錢。但在房地產市場發展遇到波折時,任何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可能被放大,無風險收益受到沖擊也考驗銀行的風控能力。
“躺賺”本身也不符合市場規律,出現風險敞口的雖然是房貸中的極小部分,但對各方參與者都應該有所警醒,可能也將促使銀行業降低房貸占比,將更多的貸款投向實體經濟與制造業之中。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審核|廖小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