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劉柯
本周一,銀行集體下調存量貸款利率,此舉被認為是金融機構以實際行動支持房地產行業復蘇的善意之舉。但是,當天A股市場房地產板塊依然大跌,讓人唏噓。
其實,一個行業的景氣度并不是靠“小打小鬧”能提升的,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雖然是利好,但實際效果可能杯水車薪,一個家庭每個月究竟能少多少房貸,那少給的幾百元究竟是能改善生活,還是能刺激房價,抑或拉動房地產業?似乎都不太現實。銀行調降存量房貸利率本身屬于讓利,其實是為了讓市場能活躍起來,它當不了“白衣騎士”。實際上,“房住不炒”注定了金融機構在房地產市場里的話語權已經式微,因為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屬性已經褪去。
從另一個角度看,房地產市場究竟能不能復蘇,關鍵還取決于供求關系。日前,國家統計局原官員說出了有些部門不敢說的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14億人可能住不完。”這才是目前房地產市場難有起色的根本原因,只是以前這個總量很多都是由炒房加杠桿而起,所以被賦予了金融的外殼,其實質還是供求關系。想想這個道理其實也很正常,任何價格都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包括A股市場,為什么滬指長期在3000點徘徊,就是資金供給和籌碼供給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十幾年前的3000點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現在的3000點對應的是5000多家上市公司,即便有資金的增量,都消耗在了無盡的籌碼供應之中。
所以,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難以刺激房地產市場,因為這個行業的景氣度能不能起來,靠的是未來的增量,即新增的購房需求能不能消化掉已有的存量。如果現在的存量房夠14億人居住,那么中短期的供求關系肯定難以扭轉。所以,專家要房地產企業早做打算,也就是要將現有的存量消化掉再考慮發展。怎么消化?將商品房改成公租房,自持物業自己消化,用中長期租期沖抵一次性銷售。其實這樣做也比較難,目前存量房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居住需求本身就不足,房價主要靠一二線城市拉動,要想變成公租房可能也很難租出去,畢竟租房的需求更考驗城市人口的流動性。
那么,怎么解決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現實可行的可能還是只有讓一線城市繼續消化,比如繼續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積極創新改造模式,努力發展各種新業態,實現可持續運營。一線城市的舊城改造,就是要讓一線城市繼續做大,繼續吸引更多人流,繼續維持房地產市場金字塔頂端的需求,從而穩住價格,穩住二三四線城市房價預期。但是,這還不是根本意義上的供求關系改善,畢竟房地產總量在那里,消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正是因為這個行業體量太大,一旦形成慣性,就需要時間去慢慢改變,急也沒用!
關鍵詞: